傅柯在不同時期分別使用了disposition(布置作用)與dispositif(布置)這二個詞彙。在《詞與物》與相應的六○年代,disposition被大量用來指稱一種寓意獨特知識論條件的空間性。dispositif則稍後用以指稱權力運作的空間形式(如監獄),但無疑仍具有知識論的意涵。德勒茲的〈何謂布置?〉( « Qu’est-ce qu’un dispositif ? », in Deux régimes de fous, Textes et entretiens 1975-1995, 316-325)以一種橫貫性的思維連結與分析了傅柯由這兩個詞彙所給予的思想影像。
dispositif亦譯為「部署」,但此詞似乎隱含某種主體決策或主動意向,常用於中文軍事術語,略有不符於法文中日常可見的用法;此外,傅柯所欲分析的知識論空間是一種無人稱場域(champ impersonnel),主體的產生在法理上應該是後來與次要的。
我們因此採用較中性與無人稱的「布置」翻譯dispositif,disposition則在同一字根下,譯為「布置作用」。
此外,除了在某些關鍵段落外,本文將採取德勒茲的用法,不特別區辨「布置」與「布置作用」,因為其所指向的特異性,都確切是傅柯式的。
傅柯在七零年代的作品與講稿中經常出現軍事用語,而其探討權力關係時也指出其具意向性、策略與戰略的特性,而這並不一定就等同於主體的決策--如果主體的決策意味著全然的控制。且在我看來,「佈置」也不見得較「佈署」中性。
回覆刪除這倒也有理。「布署」是一個較好用的中文詞,目前電腦的configuration好像也都譯成「布署」,但是這個詞總不免有主體的意涵,中文裡我們不會說大自然的布署,此外,布署亦是一個較強勢的詞,我們較不會說家裡客廳如何布署。法文裡dispositif是一個蠻常出現且廣泛使用的詞,其實應隨脈胳而有不同翻譯。但在傅柯的脈胳裡,我較傾向於譯成較不強勢與較不與主體決策有關的中性詞彙:布置、裝置或安置。
回覆刪除當然,我的主要考量仍較是「無人稱性」(impersonnel)。dispositif(或disposition)決定主體如何自我建構成一個知識主體,而非反之(白話地說,dispositif是「主體生產機器」而非主體的安排)。因此,在中文的翻譯上或許以較不易連想到主體決斷的中性詞彙較適宜。至於何者較不涉及主體決策,將譯詞放入中文句子中(如上例)應可以較清楚地斷定。
回覆刪除另外,策略或戰略可以指涉複數力量(或權力)之間的頡頏、鬥爭、相互影響,每股力量都是向量性的,傅柯在七十年代使用策略或戰略可能一方面指向主體化作用中的「自我練習」,但另一方面亦是一種微力學的分析。這與作為決定主體性的知識型或真理遊戲的dispositif似乎仍宜小心區分。關於dispositif的無人稱性,德勒茲的「何謂dispositif?」有相當明確的展演。
回覆刪除我對傅柯不熟,插嘴討論沒什麼意思,不過dispositif的確在我們留學生的日常生活裡,偶爾會讓人家看到很煩…像是 Concernant le dispositif GRL de l'Etat qui pourrait etre mis en place et qui remplacera la garantie ''caution'', je recherche des informations...
回覆刪除在台灣比較多人用佈署。
回覆刪除都已經解釋那麼清楚還在比較多人,
回覆刪除比較多人誤用比較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