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影像系列的平行布置中,蔡明亮實驗著各種相遇(rencontre)的獨特可能,而電影則誕生於水平空間框格與垂直時間系列的交互作用之中,並因此成功地猱雜荒蕪與豐饒兩種極端形式。這樣的相遇實驗反覆地進行、測試,並終於在《不散》達到高峰:電影開始便同步放映影史精典名片《龍門客棧》的片頭,最終並在82分鐘的真實時間中強勢壓縮褶入111分鐘的後者 。《不散》是二部影片的高張聚合物,這是高達《電影史話》(Histoire(s) du cinéma)的蔡明亮式台灣極簡版本,似乎在一切情節展開之前,影像已是遍歷兩幅銀幕間的光影時差:從《不散》片中的《龍門客棧》到實際銀幕的《不散》,從《龍門客棧》的青年演員石雋到《不散》中觀看該片的老年石雋,從《不散》中專注觀看《龍門客棧》的演員蔡明亮到《不散》導演的蔡明亮…。這並不是簡單的劇中劇,或者不如說,劇中劇的形式早已是蔡明亮電影的常態:《河流》開始於許鞍華的拍戲現場,《天邊一朶雲》的主要劇情之一是A片拍攝現場,《臉》則是以昔日楚浮演員為演員的電影拍攝。然而《不散》並不(只)是劇中劇,或許亦不只是簡單的「連環計」(mise en abyme),而是以(台灣或華語)電影史為觀看前提的「先過去式」(passé antérieur),是「當我去看《不散》時,我已看過《龍門客棧》」的影迷式命題。《龍門客棧》的影像不僅以各種方式(同步)出現片中,其聲軌更是纏祟整部影片,以極幽微隱約的方式漂盪盈塞於片中電影院的走道、廁所及放映室空間,成為聲音對「電影院空間」的再疆域化(reterritorialisation)。這是纏祟一切電影空間的啾啾鬼聲,即使片中拍攝場景福和戲院早已歇業且極可能永遠灰飛烟滅,電影史的幽靈仍不免縈繞眷戀,並為之垂淚。「你知道這個戲院有鬼嗎?」,陳昭榮說。但正是在鬼影幢幢的暗影裡,蔡明亮「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尋小詩」地再召喚眾多魂魄前來為戲院的關門謝幕 。這個影迷條件繁複地倍增了敘事當下的過去層(nappes du passé),在某種程度上亦使得蔡明亮的作品成為華語影史的宇宙縮影
這個影像,很有秀拉的風格。
回覆刪除確實,我們被閉鎖這個劇院空間的永恆回歸裡,在不見裡迷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