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7

跨文化的色彩雲霧與山水畫的微知覺

姜丹丹《春山夕照》纸板丙烯60-80cm2016

透過色彩、形體(或去形體)、筆觸、佈局的繪畫嘗試,與透過語言(法語或漢 語)在論文書寫的嘗試,姜丹丹所提出的問題有著極高度的一致性。在論文里,她以法國哲學轉化莊子, 但在繪畫中則更直接、更及物、更貼近身體與更迫出生命的激情地回返同樣重要的問題。不管是在繪畫或在論文里,涉及的都是東西文化的越界 (transgression)、交融(coalescence)、橫貫(transversal)與頡頏 (antagonisme)。這個以繪畫與論文不斷包圍與逼近的問題,簡言之,就是: 東西跨 文化的交會(rencontre) 如何可能?


將「東西跨文化的交會」作為一個必須嚴肅回應的問題,並不是一般意義下的交流或會面,不是雙方人馬行禮如儀地見面吃飯,問題的答案是高度複雜與辯證的,甚至在任何答案被給予之前根本是不可能與不存在的。因為東方與西方心靈間的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並不那麼輕易可以突破,一切太天真想像都只是很表淺 的交流,並不足以碰觸最深刻的底蘊,也激發不了真正的意義。因為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必須承認的是東西文化的差異,以及因差異所導致的一切原初的不可溝通 性,正因為是不可能與不存在的,「東西跨文化的交會」才成為一個極吸引人的有趣問題, 一個在思想與實踐上的真正難題:如何差異但卻相互交會與越界?如何維持東西文化的獨特性,卻又能在全新開拓出來的空間中交融,這究竟如何可能?從過去的許多經驗告訴我們,這個不可能的交會僅由真正的創造性才能達成,只有創造出嶄新的想法與嶄新的作品才可能打通東西文化的絕對差異,達成某種「交融」。或許僅能在脫軌、變態與無邏輯的面向上取得,僅能以高張力與不自主的各種嘗試(繪畫的、文字的、音樂的、劇場的...)來提供啓發與靈感。

以創造性的實踐來回應一個必然牽涉創造性的難題,姜丹丹首先將她的畫轉化為分子化的色彩雲霧,一切差異的力量都被zoom-in 到分子層級來考量。在這裡還不存在任何固定的形體,沒有可供辨識的形象,在這個世界里一切個體都還在凝聚最原初的能量,色彩正在結晶,形體還在流動,我們在畫作前只能打碎既有的知覺習慣,只 能將形象的眼睛裂解,以便能適於觀看無窮眾多的力量分子,以及這些分子間繁雜無比的互動。這些力量分子還沒有組織成任何形體,只是一團飽含著強度與張力的分子雲霧,以雲霧的不定形狀不斷變形與生成,充滿生機卻永不固定與僵化。在色彩的雲霧裡,一切都轉化為能量的最基本形態,但姜丹丹透過繪畫所要告訴我們的,正在於現實除了是這團展現無限潛能的雲霧,什麼都沒有,也什麼都不是。


這㮔分子層級的最大亂度與最大生機,在喬伊斯小說中稱為「混宇」 (chaosmos), 這是以透過語言所亂步織成的多元性(multiplicité),在姜丹丹的畫中則透過水墨的手法意圖獲取同樣的效果。然而,不管是經由語言或經由筆墨,一切都是微知覺的,但卻在微知覺的無限積聚中一再衝決感性的門檻,並因此觸動了對於宇宙生成的幽微感知。

這是隱藏在最小值中的最大值,每一個最細微的色彩分子都反向包覆了整個宇宙的動態,都表達著獨一無二的觀點。而正因為每個分子在彩色、明暗與筆觸上皆不同, 個個皆差異且以差異的方式連結到其他的差異,我們得以在這些畫的低限彩度中,在其不具形式與去形象的運動中, 看到無人的風景、前個體化的山水與遊牧的筆觸。

在署名「姜丹丹」的這些畫作中(過去這個署名則出現在談論莊子、馬爾蒂尼、德勒茲...的許多文論中), 丙稀與水墨成為關於跨文化的影像實踐/實驗, 毫無疑問地同時亦必然是華語哲學的視覺化, 或法語思想的及物性與或許最困難的,「氣化」。借用卡夫卡的一句話來說,姜丹丹由書寫到繪畫的這個奇幻旅程,對她而言, 繪畫就是存有之豐饒的方向。



【向山而生】姜丹丹作品展
Birth of Mountains—Exposition of JiangDandan’s artworks 
時間:2016613-26
地點: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號校區)圖書館二樓展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