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2

Alain《論哲學家》導讀

阿蘭的寫作入列於法國文人的獨特傳統,那是自蒙田以降,以第一人稱「我」回應時局、舒發哲思並重視啟蒙的人文主義書寫。對蒙田而言,這就是「隨筆」(essais),對笛卡兒則是「沈思」(méditations),對巴斯卡是「思想」(pensées),這種充滿個人風格與感情的「反思書寫」甚至遠渡英吉利海峽影響了培根,而有了他著名的「隨筆」(Essayes: Religious Meditations)。

這些隨筆、沈思與思想熠熠閃爍著人文主義的光輝,在字裡行間忠實地迴響著作者本人最堅貞的生命與信仰。蒙田在他的《隨筆集》一開始便直截了當地「致讀者」:「我自己就是我的書的材料。」這是一種以思想的絕對自主與自由出發的反思性寫作,既由個人的生命經驗提出了世俗的救贖,亦博學強記地摘引古今佳言給予佐證,文體輕盈不落俗套,夾敘夾議且總是洋溢對生命的豐沛情感,與最重要的,對於自由的由衷信仰。

阿蘭將近十本《言談》(propos)便是這樣的「隨筆」,分門別類地對於幸福、美學、權力、教育、宗教、經濟、政治、文學與哲學等論域提出充滿靈光的短論,在兩頁的篇幅裡對讀者關注的問題給予啟發性的觀點,抛出有力的警句,並總是對於偏見與既有的陳套毫不留情地批判。

在這本關於哲學「言談」的書中,飛翔著阿蘭所喜愛的哲學家幽靈,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笛卡兒、斯賓諾莎、盧梭、黑格爾、馬克思……,阿蘭以充滿靈性的文字招喚他們,他說,「我讀荷馬的時候,與詩人形成社群。」而書中一百多則的「言談」,無疑地亦是為了與哲學家「形成社群」。 作為傑出的高中哲學教師,阿蘭一生的書寫都具有啟蒙的教育學意涵,「追隨笛卡兒,絕對不是想變得跟笛卡兒一樣。不是的;我還是我,正如他就是他。」然而,笛卡兒,或書中屢屢召喚而來的斯賓諾莎、柏拉圖或黑格爾等哲學家,總是意味著各種獨立與原創思考的邀請,邀請讀者親身體驗思想的無比誘惑與魅力,並且因而能自己開始付諸行動!

閱讀阿蘭的「言談」應該回到「隨筆」的書寫傳統之中,而法文「隨筆」的本意則是嘗試與實驗,這是何以他在本書中會充滿正能量地說「人將純粹存在的範圍擴延得愈廣,便愈接近它。」阿蘭的言談總是充滿生命的勇氣,這正是人間條件的現實。

這個廿世紀初的法國人在他的這本書中,正如他提及的小故事,「並非邀請我們相信,而是邀請我們去察覺(percevoir)」。

邀請察覺我們人間的條件,或許這便是阿蘭「言說」在今天仍然具有的啟發。




《論哲學家》
作者: 阿蘭(Alain)
譯者: 陳太乙
麥田出版公司,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