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3

《分裂分析德勒茲-先驗經驗論與建構主義》序:為德勒茲說情


一本書驗證著一個使其可能的世界,同時也指向許多不在場的書,每本書或許都是另一本書的複本,以變異、倍增、逃逸或背叛的方式畫出不同的書寫系列。讓書寫成為慶典,一本書就是一個誘惑的場所,或許這就是德勒茲所曾從事的工作。

這本書其實已經降生兩次,前一本隱跡地疊合在這本上,紙頁相透卻毫不相同。似乎總是得穿過漫漫時光以便練習成為自己或他人的差異復本,或者,以實踐差異來觸及必要的重復。一切的曲折、繞道與迷途都只為了一個很單純的理由:成為德勒茲的說情者(intercesseur) 。


怎麼開始是困難的。對一切建制、體系與邏輯發展的徹底批判構成德勒茲哲學不可分離的部份,想「系統化」地描述這樣的思想如果不是淪為荒謬,便是對思想的簡化。另一方面,以任何同一性方法(類似、如同、就像是……)來說明這個曾以一切代價推出差異的哲學,將永遠失去思想最珍貴的特質,使德勒茲的思想成為一堆抽象與費解術語的代表。

如果不是對德勒茲哲學的「再問題化」,「開始」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個開始的真正開始不存在於任何地方,而只能來自差異與重復間複雜而吊詭的辯證,這是德勒茲思想最重要的動力內核,它只以差異開始,卻又必須「已經是重復」。這是從一開始便已全面啓動的思想風暴!

先驗經驗論是鋪展本書問題性的一條思想導線,建構主義則是隱於書中的另一條,兩者涉及的都是各種感性界限與越界的究極運動及思想實驗。對德勒茲而言,界限是關於域外的問題,越界則涉及折曲的各種可能,這是只能由生成所表現的鮮活空間,特屬於德勒茲的空間性,但卻也只有伴隨著特異的時間性才有可能。探究德勒茲哲學的時間與空間成為問題化德勒茲先驗經驗論的方法,思想的建構主義也只能成立在這個非比尋常的「德勒茲時空」中。

本書各章分別討論了德勒茲哲學的時空關鍵概念:艾甬、時間-影像、生成、折曲、虛擬、重復……,每一章都是對德勒茲的「再問題化」以便探求概念的必要性,這不是為了給出某個概念的定義(定義並不是德勒茲的思想方法),而是將德勒茲的概念再擲回與思想運動不可分離的「超越練習」(exercice transcendant)中,試著觸及概念的邊界,從事問題強度的製圖學,尋覓「給予思考」的條件而不只是思想的內容。對德勒茲而言,思想的條件只存在於某種「失常的極點」 ,分析每個概念所不可分離的內建極點,羅列其所聚集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異質力量(其衝突、互斥、匯合或發散),探測由此誕生的思想平面(或思想影像),這便是「分裂分析」(schizo-analyse)。

平行於德勒茲時空間題的,是由特異點、逃逸線與內在性平面所構成的動態思想影像。德勒茲總是以特異性作為思想(或「迫使思考」)的觸發點,他的每一本書都如同是專精的個案研究,不只柏格森、斯多葛派、斯賓諾莎或福柯等哲學家被作為思想特異性的個案,文學、音樂、劇場或電影也是。這些個案總是如同「迫使思考」或「給予思考」的概念性人物重新誕生在德勒茲書中。比如福柯,成為激起折曲、域外、主體性等概念的人物,被戲劇化於1986年出版的《福柯》中 。然而,特異點並不來自任何預設的法則,既無法按圖索驥也毫無範本,不在划定的範圍之內且由一切建制中逃逸與背叛,所有的特異性都不是不動與靜止的固有性質,而在於它所划出的逃逸線,這是由生成、變異與脫軌所表現的極致動態,思想便是由各種特異的逃逸線所鋪展而成的內在性平面。

或許每本德勒茲的書都應該有雙重目錄或兩種可能的閱讀順序與章節佈置:先驗經驗論的與建構主義的。德勒茲哲學是建構主義的,因為思想意味著(特異)點、(逃逸)線、(內在性)平面所構成的創造性思想影像,這幅影像並不是實際與可見的,也不再現任何既定的觀念或建制,它既不在經驗層面也不是屬於現在,而是一種飽含虛擬性的未來影像。然而,建構主義奠基在先驗經驗論對經驗與先驗的嚴格切分上。與差異的強度經驗相遇是迫使思考的必要條件(我們有思考的可能,但我們通常並不思考,除非……),然而由經驗所激起的概念卻不停留在經驗界,也不具有經驗的性質,概念是先驗的,經驗與先驗的區分才是德勒茲哲學的真正賭注。

德勒茲的偉大在於他所贈予我們的絕不是任何真理的建制,思想從來不是以一種教條取代另一,亦不只是簡單地展示某一方法擁有的優越性,而是「給予許多人思考的簡單可能性,使他們不再羞愧於自己的思想…… 」。思考的運動總是給予更多或更少,絕不等同任何教條,它必須被一再創造出來,因為只有在此有生命最動人的展現。

如是,有德勒茲式哲學……


《分裂分析德勒茲-先驗經驗論與建構主義》序言
河南大學出版,20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